真情育桃李 妙手著文章 ——记全国劳动模范孙汉洲

发布日期:2022-09-02 浏览次数:作者:东海县总工会 编辑:朱金永 审核:秦士保

在一般人眼里,中小学教育行业是个不太容易显山露水的地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似乎只能默默耕耘;可是,有位校长不寻常,总是引来记者关注的目光,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校长孙汉洲。

一路走来,孙汉洲扮演了教师、校长、学者、作家等诸多角色,成就斐然,足迹斑斓:1993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1996年破格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同年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江苏省首届‘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000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先后两次晋京,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6年获评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名列榜首。同年获评“全国推进读书十大先进人物”;2008年获评“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江南地区中学教师唯一当选者。

他不仅仅是名教师、名校长,同时也是著名学者和作家。他是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他是语言研究学家;他是孔子研究专家;他是诗歌、散文硕果累累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教师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报》等10多家报刊及省市电台和电视台对他的教育理论、实践成果与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就这样,孙汉洲逐渐成为省内外教育界流光溢彩的模范人物。

能教善写:语文教坛显身手

孙汉洲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奋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一个人的负荷最高时竟达三个人的工作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形成了“新”“活”“导”“创”的教学风格,《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都曾刊发专文推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专章万余字对其教学风格、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阐述。

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加之深入的研究,使他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语文教学脉络,教学成绩一路领先。2007年高考成绩揭晓,他所任班级不仅语文成绩优秀,而且出了个高考作文满分得主——颜欢同学。

孙汉洲重视作文教学,潜心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精准把握作文命题脉搏。他担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莫愁•家教与成才》作文专栏撰稿人。2009年高考前夕,他与同事们在考前指导时,预测高考作文题为《我看时尚》,结果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2010年他为800名高三学生作了两个半小时作文辅导,预测高考作文内容为“人与自然、环境问题”,并出了一道作文题《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结果高考题目为《绿色生活》。孙汉洲在作文教学方面研究高考,又不“唯高考马首是瞻”。例如,尽管高考作文不考诗歌,但他仍注重诗歌教学,他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长篇文章,主张“作文教学要把诗歌请回家”。

孙汉洲特别注重语文校本课程的开设与校本教材的建设。校本教材《中学生语言艺术修养》等教材被众多学校广泛采用。他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潜心于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其《语文活动课程方案选粹》受到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称赞。他主张并实践“语文教学趣味化(生动化)”,开设了“修辞研究”等选修课,出版了教材《趣味语文》《快乐语文》。     

孙汉洲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与创新性。山东省语文选修课教材辅导资料《比喻与创新思维读本》就由他主编。

孙汉洲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能“教”,还要能“写”。说到底,教师不能“写”就难以做到能“教”。他经常写“下水作文”,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诗歌、随笔等数百篇,散文集《海棠花开》、诗集《尘旅歌吟》深受读者青睐。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这在中学语文教师中极其罕见。《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聘请顾问,孙汉洲与著名作家莫言并列其中。作为校长,近几年他着力于学校文学特色的构建。在他的支持下,学校“石城文学社”获评江苏金榜文学社,社刊《石城》定期出版,影响甚广。他策划出版了学生作品集《石城文韵》,学校的文学特色日益彰显。2008年和2009年,有2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省级特等奖,近20名同学获得全国、省级一等奖。2008年学生马薪蕊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被厦门大学提前录取;2009年学生眭以宁获得省作文大赛特等奖被南京大学提前录取。

作为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孙汉洲特别注重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他主持“孙汉洲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与12位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多年来,培养出数十位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他每年都到省市举办的校长研修班、教师培训班上开设讲座,或参与“送教下乡”活动。近年来,他每年接待来访团队30次以上,无私地介绍教育教学经验。

海纳百川:深广教研竞风流

有人说,中学教师事务繁杂,既没有时间做学问,更难有空闲搞创作。孙汉洲却不以为然,他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要挤出来的”。在多年的教学中,他努力挤出时间做学问,倾注心血搞创作,不仅成为语文教育专家,而且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科研成果受到好评,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等优秀成果奖20余项。   

多少年来,他不知推掉了多少开会考察、迎来送往,电视节目很少看,娱乐场所从不涉足,甚至连陪爱人陪孩子逛商店、逛公园也免了。说不清多少个夜晚,书房寂寂,他伏案读书备课写作,只有明月探望,灯光作伴;说不清多少个节假日,他在学校加班。就连去美国考察学习期间,当别人在胜利女神像旁留恋忘返时,他却争分夺秒地坐在石凳上写文章!正是这样,他才能“教学教研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他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国教育报》等30余家报刊发表语言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00余篇,出版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专著12部,出版散文集、诗歌集10余部,主编各类书籍30余部。

孙汉洲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出版《双音词典故词典》,填补了国内相关辞书的空白。他尤其热衷于修辞学的研究,出版了《中学生语言艺术修养》等修辞学研究专著,他的《语文笔谈》收集了发表的几十篇修辞学文章;“析数”等修辞格是他首先发现和总结的。此外,他还对《红楼梦》探幽发微,发表文章对曹雪芹常识性错误进行考证辨误。

孙汉洲致力于孔子思想研究。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孔子,在孔子思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出版孔子研究专著12部,担任江苏省儒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孔子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专著《孔子智慧与现代文明》于孔子诞生2550周年之际出版,获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连续出版了研究专著《孔子教做人》《向孔子学做教师》。《向孔子学做教师》由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作序,发行万余册,成为不少学校校本培训的教材。另外,出版专著《向孔子学做家长》《诗话<论语>》。

孙汉洲的研究,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他注重课题研究,先后主持10个国家级、省级课题并结题。“九五”“十五”期间,承担了6项国家和省市课题研究任务,作为国家“九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研究成绩卓著,获评实验先进个人。他主持的4个省级“九五”课题、3个省级“十五”课题均圆满结题。2005年他主持的省教育改革实验课题《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此外,他主持的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确保学生成功率——有效教学行动研究》结题;国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体育、艺术实践教育的特色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孙汉洲正是凭借一股钻劲,才真正达到了海纳百川的境界!

创新创优:精致管理居上游

孙汉洲以教学和教科研而出名;可是,当他走上管理舞台时,人们不免心生疑问:一介书生,教得好书,写得好文章,是否还能管得好学校?孙汉洲就是在疑问与叹服声中走上了一个比一个重要的岗位。

回首望,白塔中学、东海县中学、东海高级中学、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孙汉洲从副校长至校长一路走来,屈指已20余年。他所任职的学校都是师生人数超过6000人,办学规模特大的学校,他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治大校如烹小鲜”。他一手创建的东海高级中学先后吸引了回良玉、梁保华、季允石、王国生等国家和省市领导人参观并予以好评。

2005年,孙汉洲参加南京市组织部的处级以上干部公推公选活动。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一路胜出,于2006年就任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常务副校长(正校级);不久又被任命为校长。从此,他又踏上了新的征途,用青春与智慧描写教院附中的教育蓝图。

孙汉洲认为:“制度的创新,才是最大的创新。”他在第二十九中学创建了“一部两组”立体式分部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管理的重心,提高了管理效能。学校通过“一部两组”将全体教师紧紧“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增强了全体人员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力,让年级部、班级组、备课组成为一个有机灵活的整体。他努力改革评价机制,由“重视终端评价”转变为“重视过程评价”,由“过程讲成绩”转变为“过程讲问题”,由“评价印象化”转变为“评价数据化”。这些转变在职称评定、能级制评定等方面见成效,老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高、更恒久了。

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孙汉洲一向注重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打造能师和名师队伍。学校成立“教师成长学校”,采取请专家来校讲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习研修、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结对帮扶、带领教师外出学习等系列措施,扎实有效、全方位地培训教师,提高综合素养。五年来,学校迅速打造出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其中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班主任、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521工程”培养对象、市学科带头人、省市优质课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者200余人。他自己就培养出了许多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干。

孙汉洲带着大家走过一段爬坡之路,终于迎来了辉煌。第二十九中学教育、教学、教研质量一路攀升,连续五年获得南京市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最高奖项——“综合奖”和“优秀奖”。孙汉洲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要狠抓教学不放松。高考的数字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能说明重要问题。五年来,第二十九中学高考,由2005年文化二本上线90多人到2010年360人,增涨了近四倍。2010年高考,当年高一招生只有10个班的规模;而文化达二本线以上360人,在全市众多名校本科达线人数减少的情况下,第二十九中学比2009年净增60余人。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当年高考文理划线对文科考生不利,而第二十九中学一个文科班53人参加高考,51人达二本线,其中最高分全省排名第47名。

高考达本科线不仅数量提高了,质量也提升了,众多著名学府对第二十九中学学生青睐有加。眭以宁、陈雨彤提前录取于南大强化班(南京市共录取4人);黄思路、黄思维孪生姐妹花分别提前录取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李凡熠等3名学生提前录取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的教学工作也成绩显著,2010年摘取了中考状元和榜眼的桂冠。这些数字在孙汉洲的眼里都是心血浸润的花朵,芬芳而艳丽!

第二十九中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孙汉洲一上任校长就提出了“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有专长”。近几年,在他的倡导下,第二十九中学素质教育传统发扬光大,体育、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2007年学校16岁小将惠若琪入选国家女排,现已成长为主攻手;2008年吴豪川入选国家高尔夫球队。2009年8月,校武术队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荣获二金、三银、二铜及全国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年11月举行的江苏省中学生运动会上,学校武术队又囊括了武术项目的全部奖牌。学校机器人小组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荣获中国赛区一等奖;学生社团影像工作室制作的节目《寻迹1937》获得全国第五届校园电视和优秀节目评比金奖,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引起轰动。由于素质教育办学特色显著,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中小学”等称号。

一流的管理和效益赢得了领导的赞誉和社会的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郑增仪,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朱文泉上将等领导曾多次莅临第二十九中学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学校是“江苏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第二十九中学访美代表团在美期间曾受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亲切接见,盛赞学校“打开大门,敞开心扉,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有收获的经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夸奖。”第二十九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教师满意率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都在87%以上;在2009年底行风评议大会上,校行风监督员及家长代表近150人对第二十九中学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获得了高达99.3%的满意率;《新华日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扬子晚报》《江苏教育报》以及中央教育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争相报道第二十九中学的办学经验。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孙汉洲近年来的座右铭。已过知天命年龄的他,集教师、校长、学者、作家角色于一身,且每个角色都光彩夺目,不由让人慨叹其充沛的能量和非凡的意志!他正以“老当益壮”的精神,继续在教学、管理、研究与创作的山路上执著登攀,不怕征程的艰辛,只愿领略成功的风景。

(吴传贵 通讯员朱金永)